博士生“挑梁”生态文明讲师团

时间:2023/10/30 19:47:40   作者: 小九官网-顶喷系列

  在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支队伍,自成立以来,他们进社区,入学校,向人们宣传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知识

  ▲博士讲师张辉在常营公园对北京市第二外国语附属中学的同学们进行植物认知讲解。

  春节以来,全国大范围的持续雾霾天,让人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有了如“切肤之痛”般的认识,很多人也渴望知道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在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支队伍,自成立以来,他们进社区,入学校,向人们宣传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知识,而这支队伍最大的特点在于主讲“老师”全是清一色的在读博士生。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博士生为主体的生态文明讲师团,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自2013年3月成立以来,这支队伍已达到50人规模,并深入街道社区、大中小学、武警部队、养老机构等基层单位,组织了60多场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宣讲活动,覆盖人群超过5000人。就在不久前,这支讲师团还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2年11月的一天,北京林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教师林龙圳到学校附近的一家社区理发店理发。当得知林龙圳的身份后,那位年纪刚满20岁的理发师很是羡慕:“我就没机会读大学,没机会见见大学课堂是啥样。”

  理发师的一番话让林龙圳心里一动。“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大学开一个平民学校,让周围的居民也能走进大学校园听课呢?”

  带着这种想法,林龙圳找来其所带研究生会的负责人一起到部门领导的办公室商量汇报。而此时正值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单独一章,被写进了十八大公告。北林大也在号召全校各部门结合自己特点,宣传生态文明,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林龙圳的想法与领导一拍即合。只是部门领导觉得将“学校”开到校园里并不方便,建议道:“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出校园,把学校开到老百姓身边呢?”

  事实上,北林大的专业设置就很符合“生态文明”的特点,其植物学、水土保持、园林规划、环境科学等优势研究领域也有很多“接地气”的内容。而在“老师”的选择上,他们将目标对准了校园里的博士生群体。

  “一方面,博士生平时的科研任务比较多,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将他们组织起来走上讲台,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另一方面,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博士代表着高学历,社会认可度比较高,他们讲出的内容老百姓更加信任。”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林龙圳这样说。

  作为老师,林龙圳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但对于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博士生却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北林大环境学院博士生袁冬琴去年3月就加入了讲师团。谈及自己参加的目的,这位从小就很热心的姑娘是这样说的:“很多人觉得博士生就会每天埋头苦干,我要给大家都看看,我们博士生也有积极活泼的一面!”

  无论出于什么打算,这支由博士生组成的讲师团就这样成立了。那么一年来,他们的宣讲效果如何呢?

  每次宣讲,袁冬琴主讲的话题都是从水开始,家庭中的淘米水能如何再利用,喝桶装水必须要格外注意哪些问题

  一次,在宣讲之前,袁冬琴试着播放了一下PPT,以检查有没问题。不经意间,一位大妈看到了PPT里的一些内容。于是,宣讲起步,大妈便提问了起来:“我们该怎么除水垢啊?”

  终于,课程讲到了水垢去除方法的内容,大妈听得格外认真,也笑得格外开心。

  其实一开始,袁冬琴的课并不那么受欢迎。“最初,我讲的是中国的水资源状况,但大家好像并不太感兴趣。后来我们得知,那是因我们的内容不够接地气。”

  张辉同样是宣讲团的一名博士生。受专业所限,他主讲的内容多与植物有关。然而相较于“科学用水”这样本身就很接地气的话题,张辉除了讲讲如何养花、如何认识植物,其他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实际上并不多。对此,他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我会根据听众的不同,选不一样的内容。”张辉说,比如在社区街道宣讲时,他会更多地涉及花草种植养护的相关需要注意的几点,而在学校宣讲时,他会更侧重于植物知识等更趣味性的话题。“总之,我们要对症下药。”

  正是在这样的细心准备下,讲师团从最初主动上门联系演讲,很快便有了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宣讲邀请。在几个月里,他们深入街道社区,走进机关学校,深入部队军营,把生态文明的理念、知识送到了百姓的家中和心里。

  袁冬琴是南方人。因为上学比较早,上学时不管到了哪个班级,她都会成为班里“哥哥姐姐”们帮助的对象,而她自己却常处在一种“想帮人却不可得”的状态。参加博士生讲师团后,她才真切地体会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作为讲师团的一员,在街道社区帮助别人对每天呼吸的空气和饮用的水有更深入的科学了解。看着他们对知识特别渴望的眼神,我渐渐感觉到被需要真是一种幸福。”袁冬琴说。

  “现在雾霾天气这么严重,在讲师团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团队又推出了一个新的题目《十面霾伏》,是教大家怎么样应对雾霾天气的。去年重阳节的时候,我们受邀到石景山区金梦圆老年乐园给那里的爷爷奶奶们讲这个课,还教他们如何明智的选择佩戴防霾口罩,那场活动我们大受欢迎!”袁冬琴回忆起这个事情时,激动不已地说。

  “从学校的角度讲,这一活动利于我们的人才教育培训。”采访中,作为讲师团的指导老师,林龙圳表示,博士生一般比较关注科研,但是真正将科研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并不多,而走上讲台,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老百姓能听得懂的科普常识,正是对讲师的最大考验。这促使他们将自己的科研和社会需求有效结合,反过来也是对人才培养的促进。此外,教育本来就为了立德树人,这样的活动也能培育学生们对社会的认知,坚定奉献社会的信念,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对于林龙圳的这番话,张辉深以为然。“宣讲活动对我们自身能力的锻炼,以及对普及生态文明的价值自不必多说。除此之外,每一次下社区,每一次进学校,对我们来说都无异于一次社会调研,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其实高校本来就承担着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重任。我们大家都希望从研究生开始,输出一种新的力量。这是一次创新,更是一份责任。”林龙圳说。

上一篇:汉斯格雅新品露脸上海世界厨卫展

下一篇:洒水车喷头胶圈图片参数新闻概况